在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度融合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交互作用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協同合作范疇,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產業競爭力以及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核心議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同時強調, “要突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把握科技與產業融合的關鍵維度,是落實這一戰略部署的應有之義。
從“線性轉化”向“系統耦合”:融合范式加速演進
當前,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路徑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的“先研發、后轉化”模式,正加速向“需求牽引、同步演進”的系統耦合范式轉型。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智能裝備等領域,研發與應用環節高度融合,呈現出從“構想到產品”的快速閉環。數字智能技術的復雜迭代,大大壓縮了創新周期,也對組織響應速度和政策適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萍紕撔屡c產業創新的結合點正在前移,融合不再是創新鏈末端的附加環節,從一開始就需考慮產業需求、市場條件和工程實現等因素。這一趨勢要求我國創新體系加快重構,打破研發、設計、制造、服務等環節間的隔閡,建立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場景應用為驅動的新型創新模式。
從“要素配置”到“功能嵌入”:重構創新組織體系
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根本上是創新組織能力的重塑。創新組織形態正從要素堆砌轉向功能協同。企業不再僅僅是技術的被動接受者,而是逐步成為需求定義者和系統集成者;高校和科研機構則正在從成果轉化的供給方,轉型為面向產業的知識服務平臺。中小企業通過嵌入模塊化創新網絡,日益成為創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高效節點。
重塑協同組織體系,須解決三個關鍵問題:一是加快組織形態轉型,推動平臺型、網絡型、扁平化組織結構替代傳統科層模式,實現資源高效流動與任務動態集成;二是深化協同機制改革,構建以利益共享、組織聯動、制度配套、文化認同為支撐的實質性合作體系,推動創新要素由“物理拼接”向“化學反應”轉化;三是提升運行韌性與柔性,借助知識平臺與流程管理工具,打通知識流與任務流,沉淀模塊化能力,構建快速響應的協同網絡。
從“成果轉化”到“價值循環”:制度建設成為關鍵突破口
科技成果只有融入動態循環體系,才能實現從“可用”向“高效可用”的躍升。所謂“價值循環”,是指從知識創造、成果轉化、產業應用,再反哺科研的全鏈條、閉環式運行機制。當前,應重點在五方面實現制度突破:一是健全成果權屬和收益分配機制,在確保權屬明晰的基礎上,探索“先使用、后確權”等靈活機制,把握技術轉化窗口期。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支持體系,推動“耐心資本”與技術保險等組合工具協同發力,緩解中試環節的融資瓶頸。三是建設中試驗證與成果孵化平臺,強化概念驗證、技術評估、場景首試等環節,提升技術成熟度與市場適配性。四是推進數據要素確權和市場化改革,建立統一的估值、流通、分配規則,打通數據資產的“確權—定價—交易”閉環。五是改革績效評價機制,引入技術成熟度、市場反饋、轉化效率等多維指標體系,并在實踐中拓展科研人員試錯容錯空間。
從“政策激勵”到“系統治理”:構建多層次融合支撐體系
推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不能單純依賴項目推動和資金支持,而要系統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治理體系。國家層面,要強化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的聯動設計,推動財政金融、人才培養、基礎設施等多維政策形成組合效應,解決“多頭供給”“政策脫節”等問題。在區域和行業層面,依托區域創新聯盟、產業協作平臺和共性技術中試基地等平臺,提升地方資源集聚能力與協同配置水平。在企業層面,統籌外部激勵與內生動力,提升政策適配性與穩定性,實現“扶上馬、送一程、看住路”的全過程支持與風險共擔。
在數字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讓政策體系跟上創新步伐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構建更具靈活性的動態響應機制。首先,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政策趨勢感知與快速響應機制,及時捕捉技術發展趨勢和產業需求變化。其次,推進政策制定流程改革,縮短政策制定周期,完善試點先行、動態調整、長效運行的政策體系。其三,加強技術、市場、監管之間的協同,特別是在基因合成、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推進標準制定與倫理規范同步建設。
從“空間集聚”到“系統外溢”:推動生態躍升邁上新臺階
空間組織結構的躍遷,是科技與產業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標志。傳統以園區為中心的空間組織形態,正逐步演進為跨區域協同、多點聯動、網絡共生的生態結構。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戰略區域,正通過基礎設施共建、政策工具協同、創新平臺共用,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節點。地方層面,廣州、蘇州、合肥等城市,通過創新平臺建設、中試基地布局和制度設計,探索建立從科研到產業的閉環結構和成果輻射網絡。同時,在“東數西算”“科創東進”等戰略引導下,新型創新基礎設施布局不斷完善,實現算力、數據、算法和研發資源的跨區域統籌,為構建泛區域協同網絡提供技術與制度基礎。
面向未來,應著力構建具有全球視野的空間協同體系。一是構建“鏈主企業+科研平臺+孵化載體”協同網絡,強化功能互補、節點清晰的支撐體系;二是建立跨區域的利益共享與任務共擔機制,增強區域協同的內在粘性與運行韌性;三是推動“東部策源—中部轉化—西部擴散”的全國布局,加快構建泛區域協同格局;四是面向全球科技創新版圖,強化與國際創新樞紐的連接通道,在規則制定、標準輸出、人才流動等方面前瞻布局。
以融合引領轉型,以創新塑造未來
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不僅是順應時代趨勢的主動作為,更是實現科技強國與產業強國協同共進的必由之路。當前,從結構耦合、功能嵌入,到價值循環、系統治理、生態躍升,融合路徑已愈發清晰,政策與實踐正在縱深推進。唯有把握關鍵維度,統籌謀劃、協同推進,才能在全球科技競速中贏得先機,在新質生產力孕育中培育優勢,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進程中持續塑造我國發展的戰略主動。
(作者陳元志 系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技與產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朱瑞博 系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技與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原標題: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責任編輯:趙宇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