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進程中,新型儲能憑借其靈活調節能力,成為平衡波動性風光發電、保障電網安全穩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關鍵支撐。
然而,在蓬勃發展的背后,身份界定模糊、市場準入無據、收益模式單一等瓶頸,曾制約著儲能產業規模化和商業化進程。
“十四五”時期,我國儲能裝機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曾連續三年新增和累計裝機規模增速均超過100%。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李臻在接受中能傳媒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迅猛發展態勢背后,離不開電力市場改革的關鍵推動力。
問:“1+6”基礎規則體系為儲能、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公平準入和有效參與各類市場,解決了哪些之前制約其發展的制度瓶頸?
李臻:“十四五”時期,我國新型儲能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已達78.3吉瓦/184.2吉瓦時,連續三年新增及累計裝機增速均超過100%。這一顯著成就,與電力市場改革的深入推進密不可分。
回顧發展歷程,新型儲能的參與模式經歷了持續的機制突破與創新示范,從初期與火電機組聯合調頻、配套新能源場站減少棄電、為用戶提供削峰填谷服務,逐步演進為以獨立主體身份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現貨市場和中長期市場。2024年頒布的《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正式將儲能確立為新型經營主體,賦予其公平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權利,并在“1+6”基礎規則體系中予以系統性體現。此舉有效掃除了新型儲能參與市場的身份界定障礙,為儲能企業提供了清晰穩定的市場參與預期,為產業規模化、商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問:在“1+6”規則體系落地執行過程中,您認為儲能產業最需要關注哪些具體條款或環節?
李臻:在具體規則中,《電力市場注冊基本規則》尤為關鍵。該規則明晰了新型儲能企業的市場注冊基本條件、注冊信息變更流程及市場退出要求,為新型儲能的規范有序市場準入與退出提供了明確依據。其中,關于配建儲能參與市場方式的條款具有重要實踐意義,配建儲能可選擇與其所屬新能源場站等主體作為整體參與市場;具備法人資格時,亦可選擇轉為獨立新型儲能項目獨立參與。此規則設計旨在充分釋放各類型儲能的資源潛力,提升其參與市場的靈活性,進而驅動商業模式的多元化創新。
輔助服務市場是最早向新型儲能開放且目前仍是其核心收益來源的市場領域。2025年4月出臺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基本規則》進一步鞏固了儲能企業的經營主體地位,并對調峰、調頻、備用、爬坡四大主要服務品種進行了明確定義——這正是儲能價值實現的主戰場。
該規則還確立了輔助服務費用傳導機制:對于獨立儲能、虛擬電廠等“發用一體”主體,其在結算時段內依據上網或下網電量參與發電側或用戶側輔助服務費用的分攤或分享。這一機制對于儲能企業精準核算輔助服務市場運營成本至關重要。
遵循“誰受益、誰承擔”原則,在電力現貨市場連續運行的區域,輔助服務費用主要由用戶用電量和未參與電能量交易的上網電量共同分擔。此原則確保了輔助服務成本向用戶的合理傳導,標志著輔助服務市場已超越發電側內部的零和博弈。隨著可再生能源滲透率的持續提升,電力系統對輔助服務的需求必將剛性增長。新型儲能通過積極參與輔助服務市場,將為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撐。
問:雖然規則框架已建立,但在實際運行中,儲能參與市場仍面臨哪些具體挑戰?
李臻:當前,我國電力市場改革雖加速推進,但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各地對新型儲能的開放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在已實現現貨市場連續運行的區域,獨立儲能普遍已進入現貨市場;然而,在非現貨市場區域,仍有相當一部分儲能項目難以通過參與中長期市場獲取電能量收益。此外,輔助服務市場對獨立儲能的開放程度亦普遍有限,目前僅有甘肅、廣東等少數地區實現了獨立儲能對調頻市場的實質性參與,導致新型儲能的市場化收益來源仍顯單一。
在《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中明確電力市場交易類型包括電能量交易、電力輔助服務交易、容量交易等。其中容量交易的標的包含了由發電機組、儲能等提供的能夠可靠支撐最大負荷的出力能力。隨著大型獨立儲能電站裝機規模的快速擴張,儲能的容量價值在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中的實際作用日益凸顯。
2025年入夏以來,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屢刷新高,36次刷新16個省級電網歷史紀錄。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國調中心)組織的新型儲能度夏集中調用試驗,有效驗證并發揮了新型儲能的頂峰保供能力。截至7月底,國家電網經營區內新型儲能可調最大電力達64.23吉瓦,實時最大放電電力達44.53吉瓦,較去年同期峰值增長55.7%。試驗期間,新型儲能展現的頂峰能力相當于近3座三峽水電站容量,在夏季晚高峰時段平均頂峰時長約2.4小時,有力支撐了用電高峰時段的電力供應。然而,要充分體現并回收儲能的容量價值,亟須建立合理的容量補償機制或容量市場交易機制。
同時,新型儲能兼具“發用一體”特性和靈活調節能力,具備參與多類型市場的天然優勢。這要求各類市場在建設過程中,必須著力構建合理的銜接機制,以充分釋放新型儲能“一體多用、分時復用”的潛能與價值。
到2025年底,我國將基本實現電力現貨市場全覆蓋。隨著新能源和電力用戶的全面入市,電力市場價格曲線將更加精準地反映市場供需動態。憑借其快速、靈活、精準的調節性能,新型儲能將通過響應價格信號,有效平抑波動性負荷曲線。我們堅信,隨著“1+6”基礎規則體系的全面落地與深化實施,新型儲能將通過公平、高效地參與多元市場,最終形成健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市場驅動下的產業升級,將有力推進儲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面向“十五五”,新型儲能必將在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宏偉進程中大有可為。
原標題:儲能何以解“收益單一”之渴?
記者:馮聰聰
責任編輯:江蓬新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