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
“十四五”期間,我國持續破除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藩籬,科技創新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激發。
“十四五”時期,我國不斷健全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制度安排,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支持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企業牽頭和參與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數量占比約80%;持續優化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強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一批企業牽頭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建立……
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超46萬家,規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達16.9萬家。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占比近四分之一。科技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日益凸顯。
科技部七司副司長秦浩源說,將進一步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聯合體,促進產業鏈上下游融通創新。
科技成果轉化是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的重要“關口”。“十四五”以來,一系列改革舉措加快暢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路徑。
今年7月,武漢新能源研究院概念驗證中心正式啟動。這一平臺打通“概念驗證、中試放大、孵化加速”全鏈路接力環,將助推科創成果轉化落地。
近年來,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加快布局建設,首臺(套)、首批次、首版等重大科研成果加大示范應用,正推動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為破解科研人員“不敢轉、不愿轉”煩惱,我國推動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科技成果評價3項改革試點,激發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期間,已向40家單位的科研人員賦權超4000項成果。
更多金融活水澆灌創新沃土。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快構建,更多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得到紓解。截至2024年底,已有580余家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直接融資規模達9000多億元。
隨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不斷完善,我國科技成果加速從“書架”走向“貨架”。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20年的2.8萬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6.8萬億元,提前完成《“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確定的5萬億元目標。
原標題:釋放創新潛能!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記者:溫競華
責任編輯:袁晴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