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對能源保供提出更高要求。7月,我國單月用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這1萬億什么概念呢?相當于日本全年的用電量總和,國內國際媒體都十分關注。現在迎峰度夏基本結束,我國電力供應平穩有序,可以說,能源保障“頂住了峰、兜住了底”。總體看,我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與韌性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具體體現在“三個強”:
自主保障能力強。“十四五”前4年,受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帶動,我國能源需求快速增長,消費量累計增長9.8億噸標準煤,相當于英國、法國、德國一年用能的總和。“十四五”以來,國家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強化煤炭兜底保障基礎、深挖國內油氣增儲上產潛力、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多措并舉增強能源供應鏈穩定性和安全性,國內能源生產加力提速,實現了消費增量90%以上由國內自主保障。特別是,新能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兩個“50%”,也就是新能源發電量增量占全國新增發電量的近50%,推動非化石能源供應總量增長近50%,我國能源自主供應的“基本盤”更加穩固、“含綠量”不斷提升。
運行調節能力強。目前,我國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和保供穩價機制,能源儲備能力穩步提升,油氣“全國一張網”加快形成,大電網資源配置和調節作用充分發揮,建成一批省間電力互濟工程和支撐性調節性電源,電力用戶響應能力逐步釋放。近幾年,面對國際地緣沖突頻發、全球能源供需大幅波動的外部環境,我國能源供需和民生用能始終保持平穩有序。
應急支撐能力強。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我們布局建設國家級電力應急支撐體系,建成川渝藏、南方、華北、華東4個區域電力應急基地,著力提升煤炭、油氣應急保障能力,能源電力系統長期保持穩定可靠運行,全國范圍內沒有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特別是面對極端災害沖擊,全國上下一心、有力應對,能源基礎設施快速恢復供應,為應急搶險和經濟社會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原標題:“十四五”期間 政策推動生產落地保持能源自給率
責任編輯:孫宗鶴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