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為我國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指引,明確了發展方向、重點任務與實施路徑,凝聚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合力,有利于推動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
借助對海量數據的智能解析與建模能力,人工智能正在顯著加速科研發現的進程,催生出“AI for Science”“AI for Engineering”等新型研究范式,并在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等領域推動突破性進展。人工智能在科學計算、藥物篩選、新材料設計等方面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使科研方法正由經驗驅動或先驗模型驅動,逐步轉向以數據驅動與模擬預測為核心的新范式,不僅深入挖掘統計規律、揭示現象本質,還不斷推動多學科深度交叉與科研范式重構。為此,應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與科研活動深度融合,完善科研算力與平臺建設,打造智能實驗室和共享數據庫體系,設立面向核心技術攻關的重大AI科研項目,構建覆蓋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智能科研全鏈條生態,從而推動科研模式實現系統性躍升。
“AI+”正在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它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正在深刻重塑我國經濟發展格局。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應用主要集中在第二、三產業,其中第三產業比重最高,突出體現在信息技術服務業,第二產業以制造業為主,聚焦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而第一產業應用仍相對不足。《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印發,為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升級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標志著相關工作進入系統推進新階段。一是聚焦工業生產,加快高端裝備迭代升級,推動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高質量發展,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帶動產業鏈與供應鏈現代化。二是立足“三農”,發展智慧農業,推廣農情監測、智能灌溉和智慧農機應用,提升農業產能與效率,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推動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三是完善信息服務,發展智能體與生成式AI應用,健全數據確權、流通與安全治理,促進金融、物流、零售等提質降本、增效釋能,催生新業態與新模式。
人工智能正在引領新一代智能消費產品和服務形態快速演進,全面提升消費品質與用戶體驗。從人工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到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AI技術已深度嵌入各類終端,帶來更加個性化和智能化的交互場景。特別是國產大模型的賦能,加速了智能終端產業場景的拓展與升級。與此同時,虛擬助手、內容推薦、沉浸式娛樂等AI驅動服務日趨成熟,顯著豐富了數字消費供給。各類消費相關的平臺作為資源集聚與分配的關鍵節點,借助AI實現對用戶需求的精準預測和對供給資源的高效配置,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匹配效率。然而,這一過程也打破了傳統雇傭關系的穩定性,使勞動關系呈現出更靈活、碎片化和不對稱的特征。面對消費領域日益增長的智能化潛力,國家積極引導“AI+消費”創新,一方面推動企業加快技術研發,豐富高質量智能產品供給;另一方面,加快完善5G、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促進智能家電、智慧出行等新型應用普及,推動供需兩端協同升級。整體政策聚焦構建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和可信可用的消費場景,引領數字消費邁向智能化、高端化和普惠化的新階段。
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不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選擇,更是回應民之所盼、滿足施政之需的重要舉措。通過智能化供給改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出行等公共服務,可以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以技術創新催生新業態、新崗位,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既拓展就業空間,又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增強經濟韌性與可持續發展動能。二是以智能教學與個性化學習革新教育模式,實現因材施教與自主學習并重,既能有效縮小城鄉、區域和群體之間的教育差距,又有助于培養面向未來的新型人才。三是以智慧醫療提升服務水平,推動輔助診斷、遠程會診和智能健康管理,更加精準高效地守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四是以智慧場景優化民生供給,推動智能交通、智慧社區、智慧養老和智慧家居建設,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人工智能普及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五是以法治與倫理筑牢發展底線,健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制度,完善算法治理和責任機制,確保人工智能在民生領域的應用可持續、可監管、可信賴。
隨著AI能力的持續躍升,其對國家治理體系與運行機制重塑作用日益凸顯。在社會治理、安全治理和生態治理三個層面,人工智能不斷推動治理工具與架構深度變革,使既有秩序與法律監管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這一系統性變革,我國正加快積極探索和構建中國特色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一方面,加快數字政府與智慧城市建設,以提升政務服務的便利性和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另一方面,國家大力鼓勵“AI+綠色”協同創新,推動智能低碳技術與生態治理深度融合,實現綠色發展與智能發展的雙重目標。可以預見,“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不僅將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也將在全球治理競爭中形成新的戰略優勢。
人工智能發展水平不僅是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標志,也關乎數據主權與全球智能秩序的重構。唯有通過制度安排推動數據主權的有效保障、資源的公平配置與技術能力的普惠共享,方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正義”。在此背景下,構建多維度合作體系,使人工智能充分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多樣性與歷史傳承,成為全球治理的應有之義。我國積極倡導“協同推進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布《全球治理行動計劃》,提出“向善為民、尊重主權、發展導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開放合作”的原則,推動AI發展紅利在全球范圍內共享。同時,中國廣泛參與ISO、ITU等國際標準組織工作,加強在AI倫理、規則制定和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并通過高層對話、企業出海、人才交流等多層次渠道,構建互利共贏的合作格局。秉持“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價值理念,我國在推動全球AI發展治理體系建設中展現大國擔當,致力于打造開放、安全、包容的國際人工智能秩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全局,要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人工智能+”為牽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把發展潛力轉為現實實力,把比較優勢化為戰略勝勢,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支撐。
(作者鄭南寧 系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原標題:推進“人工智能+”穩定發展
責任編輯:任子薇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