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展新質生產力,反復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更好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遵循。
在實踐中,新質生產力已經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在此背景下,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高度重視“因地制宜”?
從宏觀層面看,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個不平衡不充分,既體現為城鄉區域發展水平尚有明顯差距,又體現為不同地區的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和能力潛力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地區因自然地理和社會條件不同,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體系。如東北地區具有良好的重工業基礎,東部沿海地區擁有發達的輕工制造業。如果將觀察的層面細化到具體省市乃至鄉鎮,就會發現,各地的資源稟賦大不相同,在產業發展上也各具特點。
就發展實際而言,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仍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地方經濟發展、就業穩定和財政收入增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將其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而是要基于現實基礎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最終實現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與有效轉換。如東北地區可依托原有重工業基礎推動裝備制造業升級,東部沿海地區則可發揮輕工制造業優勢拓展高端品牌與定制化生產。
當前,一些地方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還存在盲目行為。有的地方未能正確認識“立”與“破”的辯證關系,一味求新求異求快,將大量人力、土地和財政資源投入到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之中,卻未充分考慮到自身缺乏相應的產業基礎,結果新的產業長期停留在概念和宣傳展示層面,不僅產業發展與實際嚴重脫節,而且壓縮了傳統產業的發展空間,影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這些都說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如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把握好因地制宜這一科學方法呢?
一是全面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但這并不意味著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就等同于發展新質生產力,也不意味著傳統產業經過轉型升級就不能形成新質生產力。應跳出“新產業依賴癥”,摒棄片面的“抄作業”思維,需聚焦地方優勢資源,做好“老樹發新芽”的文章。既要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又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穩基礎的前提下前瞻性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二是重視用好“窮辦法”和“土辦法”。一些過去行之有效的“窮辦法”“土辦法”在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今天仍具有意義和價值。所謂“窮辦法”,就是在特定發展階段和資源條件下,采取符合本地實情、實效明顯的產業發展路徑。所謂“土辦法”,主要是充分挖掘地方各種資源條件,在尊重地方性知識、文化傳統和產業基礎的條件下,尋找適應當地的辦法。要認識到“窮辦法”“土辦法”里也有“真知識”,也能長出“富產業”,必須力戒形式主義,把有限的資源和力量用在刀刃上,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產業發展質量。
三是強化產業鏈協同與新舊產業聯動。立足本地已有優勢產業,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推動產業鏈各個環節實現效率和質量的提升。一方面,優化產業布局與形成協同機制。制定科學的產業協同發展規劃,明確特色主導產業,推動資源向重點領域集中,避免產業過度分散。針對多樣化的傳統產業,可通過產業關聯分析篩選具備協同潛力的行業,推動形成配套聯動。同時,以產業園區為載體打造產業集群,促進企業集聚和形成規模效應。另一方面,增強鏈主企業的帶動作用。鼓勵鏈主企業開放技術接口與數據平臺,引領上下游中小企業共同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針對產業鏈條較短的問題,可開展強鏈補鏈工程,通過精準招商吸引配套企業,彌補關鍵環節缺失。
四是自覺將基層創新與頂層設計相協調。中央提供方向性指引和制度保障。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實踐路徑,也可以通過先行先試形成可復制經驗。這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符合復雜經濟系統的演化規律。因地制宜不是分散化,而是精細化統籌的一種高級形態,強調在國家戰略指引下,基于地方比較優勢實現資源最優配置。這正是實事求是的具體體現,也是新質生產力能夠真正扎根成長的關鍵。
還要看到,新質生產力發展可能伴隨著就業結構變化、勞動力技能需求升級等現象。例如,傳統工業基地需兼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超大型城市要考慮新興場景對新就業群體的影響,等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各地將本地紛繁復雜的歷史、文化、社會等非經濟因素納入到經濟政策的評估當中,同步設計社會政策,防止出現“合成謬誤”。需更加重視通過市民服務熱線等渠道聆聽社會聲音、汲取群眾智慧、做好社會動員,從發展視角努力補齊現存民生短板,在回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中開拓經濟發展新空間。
(作者呂鵬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原標題: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做到“因地制宜”
責任編輯:黃瑾、萬鵬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