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IEA)近期發布的《2025電力年中更新報告》(Electricity Mid-Year Update 2025)指出,全球電力需求正以遠超能源總需求增速的態勢強勁上揚,預計2026年全球用電量將突破29000太瓦時,創下歷史新高。
報告預測,可再生能源勢頭迅猛,最快將于明年超過煤炭發電,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然而,在這看似蓬勃發展的背后,也伴隨著區域排放差距拉大、電價分化加劇和電網穩定性挑戰凸顯等多重考驗,亟需各方攜手應對,探尋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需求強勁:新興經濟體成增長引擎
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電力需求預計增長3.3%,2026年將達3.7%,是同期能源總需求增速的兩倍多。這一增長速度雖較2024年的4.4%有所放緩,但仍遠高于2015至2023年2.6%的平均水平。總體而言,2026年全球用電量將超過29000太瓦時新高。
亞洲新興經濟體是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核心腹地——中國2026年需求增速預計達5.7%,印度達6.6%。其中,中國電力需求增長呈現“結構優化”特點——2025年上半年,服務業憑借電動汽車充電需求擴大、數據中心與5G網絡擴容,實現7.1%的同比增長;新能源產品制造業增速更為亮眼,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同比分別增長36%、18%,直接帶動相關領域用電攀升。
美國電力需求受數據中心規模擴張及電氣化進程推進等因素影響,預計2025年全年同比增長2.3%,2026年增長約2.2%。
供應革命:可再生能源重構電力版圖
全球電力供應端正經歷“歷史性替代”,可再生能源的主導地位愈發重要。
報告預測,根據天氣趨勢和經濟發展情況,可再生能源最快2025年、最遲2026年將首次超越煤炭,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屆時煤炭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將是百年以來首次降至33%以下。2024-2026年期間,太陽能光伏與風能在全球發電量中的總占比將從15%提升至近20%,十年間實現近5倍增長。
與此同時,全球核電產量預計將在2025年創下歷史新高,并在2026年繼續攀升。這主要受日本核反應堆的重啟、美國和法國核電產量的強勁增長,以及中國、印度、韓國等國新增核電項目的推動。預計2025-2026年期間,全球核能發電量將以平均每年近2%的速度增長。
全球燃氣發電也呈現穩步增長態勢,2025年預計增長1.3%,2026年增速預計與2025年持平。其中,中東地區持續的“油轉氣”以及亞洲地區對燃氣發電的需求增長是主要驅動因素。
相比之下,煤炭發電成退坡趨勢,預計2025年全球燃煤發電量將略微下降0.5%,2026年預計降幅將擴大至1.3%左右。
排放與電價:區域分化加劇系統壓力
在“雙碳”目標與能源結構轉型的雙重作用下,全球發電領域碳排放與電價呈現顯著的“區域分化”特征,給電力系統運行與產業競爭力帶來挑戰。
排放方面,全球發電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2025年預計進入“平臺期”,2026年將下降不足1%,首次開啟“平臺期后下行”通道。報告預測,中國因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擴容,成為全球發電碳排放降幅最大的主要經濟體。
電價方面,區域差距進一步拉大。2025年上半年,受全球天然氣市場趨緊影響,歐盟、美國批發電價同比上漲30%-40%,日本上漲15%;而印度、澳大利亞因可再生能源快速擴容,電價同比下降5%-15%,形成“漲跌兩極”的態勢。以及,負電價現象在歐洲市場變得越來越普遍,如在德國、荷蘭、西班牙負電價小時數占比達8%-9%,暴露出電網消納可再生能源的能力不足。同時,歐盟能源密集型產業電價約為美國的2倍、中國的1.5倍,較2019年的差距顯著擴大,嚴重削弱其產業國際競爭力。
挑戰與出路:電網升級迫在眉睫
報告同時發出警示:當前電網基礎設施已成為制約能源轉型的“短板”,系統安全韌性面臨嚴峻考驗。2025年智利、西班牙因電網脆弱性引發的大規模停電事件,直接暴露了現有電力系統在應對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用電需求快速增長時的“消納能力不足”與“穩定性欠缺”問題。
當前,隨著電氣化向經濟各領域延伸,電力系統規模擴張與復雜度提升,保障安全可靠供電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報告明確,堅固的電網基礎設施、穩定的能源供應鏈、多元化的靈活性資源(如儲能、調峰電站)與技術穩定性解決方案,是構建電力安全體系的核心支柱。
針對這一挑戰,報告提出各利益相關方急需更新電網技術規范、優化電力儲備要求、完善監管體系,調整電力系統運營框架。
從需求激增到供應革命,從排放轉型到電價分化,報告揭示的不僅是一組組數據變化,更是全球能源系統重構的深層邏輯。正如分析所言,未來十年能源轉型的成敗,取決于政策制定者能否在“需求增長、結構轉型、安全韌性”三者間找到精準平衡點,而技術創新與政策協同形成的跨領域合力,將成為突破轉型瓶頸、實現電力系統可持續升級的關鍵變量。
原標題:國際能源署報告預示全球能源轉折點
責任編輯:閆弘旭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