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立足東西部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及科技條件,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協同機制,完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體制,建立多要素流動轉化激勵機制,打出東西部協作的“組合拳”,推動東西部構建起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協作戰略,譜寫東西部新質生產力協調發展的樂章。
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打造東西部產業協同新格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一要加快運用數智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健全支持引導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企業合作開展數智技術改造的有效機制,鼓勵面向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開展共性技術研究,加快推動數智技術在傳統產業的產業化應用示范,探索東西部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模式,形成東西部地區傳統產業升級和協同發展的格局。二要支持用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東西部地區要找準定位、突出特色、有效分工、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加快區域間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創新東西部開放平臺對接機制,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利用東部地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動西部地區的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推動東西部全方位、全過程發展綠色生產力。三要以國家標準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不斷提升強制性產品能效標準和安全標準,加快完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領域標準,強化制度約束和標準引領,促進技術改造、消費提質和東西部循環暢通。
完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體制,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一是加強科技自立自強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建立高效協同攻關的組織運行機制,優化提升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推進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推進有組織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的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生態,全面提升東西部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二是健全基礎研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激勵機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礎研究的比重,加大對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強化“從0到1”的原創導向,實施一批前瞻性、戰略性和顛覆性重大科技項目,完善前沿引領技術供給機制。三是完善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面向應用場景,立足東西部產業特點、聚焦產業共性技術發展需求,探索構建新型創新組織形態,推動形成科技領軍企業牽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牽引、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深度協同的高能級創新聯合體,如重慶強化長安汽車、賽力斯等龍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研究院和中試基地,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
建立多要素流動轉化激勵機制,推動東西部新質生產力協同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有賴于各類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提升。一要完善弘揚企業家精神的激勵機制。加大對優秀企業家的支持力度,有效激發企業家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創造性主動性,發現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應用新技術、實現新組合,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二要健全人才、科技和產業等要素協同機制。加快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質人才、科技創新、產業形態和生產方式等多維要素協同機制,動態優化調整人才、科技、數據要素等資源配置方式,加強新質人才和科技創新的有機融合與有效轉化,充分利用數字科技創新催生新興產業形態、引領未來產業形態,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質生產方式。三要完善生產要素的東西部流動與轉移機制。加快完善新質生產力要素的區域協同發展與激勵機制,引導新質人才有序流向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充分的西部地區,完善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數字產業、新興產業流動與轉移機制。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充分的西部地區的投入力度,完善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的配套政策支持,加強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推動東西部新質生產力均衡協同發展。
(作者吳繼飛 系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萬曉榆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郵電大學分中心教授)
原標題:強化東西部協作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責任編輯:陳銳海
網頁編輯:蘇偉